宋溪/TAKEFOTO供图

近日,某中学初二男生因为手机被父亲没收,索要未果后跳楼的悲剧震惊社会。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新生代的00后、10后们面对汹涌而来的移动互联网大潮无处躲藏。初二男生的悲剧也引发家长深思,毫无技巧地筑起一道“防火墙”,生硬夺下手机、试图一刀切断与互联网的联系,显然不是可取之术。

那么,手机给还是不给?该怎么给?来自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咨询中心的专家表示,冲突事发于手机,背后却隐藏着家庭教育危机的大问题,合理使用手机固然重要,优化家庭教育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手机被没收

男生半夜离家

上述初二男生因为手机被没收,索要未果后竟然跳楼;妈妈受不了打击也追随后从楼上跳下。就因为一个小小的手机,竟然付出了两条鲜活的生命。

其实,为了小小的手机闹出亲子矛盾的案例还真不少,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咨询中心就多次接到过来自家长的求助。虽不至于闹出人命,但有时也能把父母吓得够呛。

初二学生晓晓前一阵子收到了父母送给他的新款手机,按捺不住对这新鲜玩意的稀罕劲儿,他常常忍不住在课上就掏出来把玩一番,老师发现后手机被没收。回到家后,沮丧的晓晓遇到了父母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妈妈主张应该找老师要回手机;而爸爸则觉得出了这样的事情很丢人,埋怨妈妈最开始就不该给孩子配手机。三言两语不对付,两个人就吵了起来,吵得正热闹,没想到大门咣的一声,孩子没了。爸爸妈妈赶紧追了出去,找了一宿愣是没找到。幸好,晓晓第二天早上直接去了学校,家长们悬了一夜的心才放了下来。

入群交朋友

把人打成重伤

北京市中小学咨询中心主任温方介绍说,如今越来越多的家长把手机当成礼物,在小升初、生日等各个重要的成长节点,“一掷千金”为孩子配上手机。大部分家长的初衷是想要随时了解孩子的动态,随时与孩子保持联系;而与之相对的是,拿到手机后的孩子们,常常只是用来满足自己的情感、兴趣需求。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这种需求容易出现不加节制的风险。

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咨询中心曾接到过来自一个家庭的求助。小升初结束后,亮亮被家里奖励了一个手机。后来,他无意中加入到一个微信群里,与不少“问题少年”结识,交上了一堆校外朋友。群里的朋友遇上事儿了,他时不时会跟着去凑个人头壮壮士气,倒也没出过什么大事儿。一次,亮亮与别人发生摩擦起了冲突,在微信群里一招呼,呼啦啦来了一群人。本来只是想找几个人给自己壮壮胆吓唬吓唬对方,没想到倒给自己招来了个难以收场的烂摊子。自己的微信“好友”们把冲突对方打成重伤,亮亮也面临着被处分的结局。

除了结交同性朋友,还有孩子拿手机当作了讨好异性朋友的工具。初一学生昊昊父亲是个生意人,一年到头有八九个月都在南方。为了弥补对儿子的愧疚,昊昊爸爸每次从南方回到北京,总会给昊昊带上点儿高级电子产品。因此,昊昊用的手机总是全校最好的。有一次,爸爸无意中发现,昊昊把一款高级手机扔进了厕所的纸篓里。这是怎么回事儿呢?找到学校了解情况后,爸爸才得知,昊昊平时在学校是个出了名的“花花公子”,有时竟会拿着新款的手机找女生索吻。这次把手机扔到厕所,就是因为被“讨好”的女生不为其所动,自己一时生了气,才拿手机来泄愤。

玩游戏成瘾

刷爆家长钱包

孩子们拿到手机后面临的最大诱惑莫过于各种游戏了。有网友爆料,自己10岁的熊孩子拿手机玩游戏,通过支付宝充值,仅仅8天就花掉1万多。这位妈妈前一阵儿用支付宝给客户付款时,被提示“余额不足”,她一看明细,惊讶地发现短短8天内,产生了100多条购买记录,总共花掉了12000元。她这才回忆起10岁儿子这几天的反常举动,每次回家,儿子第一件事就是要她的手机,她也知道孩子玩的是一款名为“植物大战僵尸2”的手机游戏。儿子告诉妈妈,他的同学都在玩这款游戏,不玩会被大家嘲笑。事发后,妈妈仔细检查支付宝账单才发现,充值都被用来购买各种名目的虚拟道具大礼包了。儿子坦言,只有购买礼包,才能克服游戏难度,顺利进入下一阶段游戏。

北京市中小学咨询中心也曾接到过来自“熊孩子”父母类似的电话。不少孩子在手机上玩起游戏来可谓是“废寝忘食”,不仅课堂上“爱不释手”,常常在放学后也“欲罢不能”。一放学不直接回家,三五个人相约来到麦当劳里互相较劲,拼上个“你死我活”。为了“称王称霸”,各种烧钱的装备是不可缺少。不少孩子每月只有50块钱的零花,买流量都不够,哪还有钱购买装备?为了拿到置装经费,有明着撒泼打滚的;也有暗地里偷拿家长钱的。该如何管教,着实让家长们头疼不已。

手机不高级

“众筹”买新款

家庭教育跟不上,还容易导致孩子使用手机时产生攀比心理。

此前就有苦恼的家长找到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咨询中心求助,孩子嫌自己的手机不够高级、不够气派,为了想法子换个新手机,直接把旧手机扔地上摔了;也有孩子为了紧跟潮流,要求半年换一次手机,家长不给换就想办法把手机弄坏。

也有孩子为了换个新手机动起了“歪点子”。初中生航航换手机的要求遭到家里拒绝后,不哭也没闹,但是几天后却拿回了个新手机。家里人问起来,航航也是满不在乎地回答“跟同学借的”。几天过去,这号称“借”来的手机还在航航手上,警觉后的家长仔细了解后才得知,原来航航跟班里三十几个同学借了钱,凑钱给自己买了个新手机。让家长哭笑不得的是,“东窗事发”后,航航还给父母甩出了列给同班同学的欠条明细。

手机争夺战

家长是关键

温方表示,冲突事发于手机,背后却隐藏着家庭教育危机的大问题,合理使用手机固然重要,优化家庭教育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手机争夺战”的终结,最终还是要以恰当的家庭教育来做支撑。温方认为,在是否给孩子手机的问题上,父母双方首先要保持态度一致,进行配合,要一致明确给孩子手机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有什么相应措施来保证目的的达成,从而对孩子提出一定要求。

另外,所谓“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既然把手机给了孩子,赋权给孩子使用手机,就应该给予孩子充分的信任。但是同时,也要立下规矩,让孩子知道拿到手机什么时候该用,什么时候不能用;如果不遵守规矩会受到怎样的惩罚,遵守规矩,又能得到什么样的奖励。通过反复的行为强化,让孩子学会守规矩,这样才能达到合理使用手机的目的。

另外,温方提醒,家长也要注意自己的榜样作用,“所谓‘上行下效’,如果家长就是手机控,又怎能防止孩子被手机奴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