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肺炎疫情所造成的隔离局势,让中国家庭的亲子关系变得微妙起来。升学的压力、开学时间不确定带来的焦虑、互联网教学的不适应,各种情绪交织下,亲子摩擦一触即发。
“疫情期间,很多求助都是来自青少年或其父母。”当学习空间从学校转移到家庭,学习方式从线下转变为线上,对学生有了更高的要求,也给家长带来了新的挑战。特别是对于青春期的孩子,在疫情的催化下,亲子关系正面临挑战。
当青春期遇上禁足期,打破固有认知,在焦虑中重建家庭生活秩序,对父母与孩子都是重要一课。
一触即发的亲子战
到3月21日,张欣已经与母亲冷战6天。冷战的手段包括,不回应母亲李女士的任何疑问、刻意回避母亲的眼神对视、就连吃饭也不愿意坐到一个餐桌上。
母子俩最近的对话发生在一个周日傍晚,导火索是母亲认为张欣利用上网课的时间偷偷刷手机,心思没有放在学习上,二话没说,便没收了他的手机。
张欣今年将升入高中。前段时间模考时,他的成绩刚刚够当地重点高中普通班的分数线。面临升学大考和迟迟定不下来的开学日期,李女士陷入了焦虑。
为了让孩子免受打扰,集中精力学习,李女士撤掉了家里的电视、Ipad,就连自己也改掉了回家刷手机的习惯。然而,这一切净网措施,因为直播课被临时打乱。
周一到周五是需要斗智斗勇的时候。
张欣要用手机听5个小时的直播课。这对于此前很少接触电子产品的张欣来说,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聊天软件、听课软件、短视频软件……手机桌面上躺着的应用程序一下子多了起来。这让李女士的神经也变得紧张。
儿子在卧室上网课,李女士做不了别的。她要时刻注意孩子的动向。
“学得怎么样?” “要不要喝牛奶”……每隔一段时间,李女士都要推门走进儿子卧室。关心是其次,她要用余光扫一遍ipad页面。这个动作需要快速且不露痕迹。有时候因为自己突然闯入,孩子切换页面,立马让她警觉起来——是不是在玩游戏? 思考再三,李女士强行没收了儿子手机。
张欣也不甘示弱。冷战的第一天便以不听网课作出回应。母亲僵持不下去,不得不把手机归还于他,条件是,每次使用手机都要向她汇报。“这么管有意思吗!”不被信任的感觉让张欣很不舒服。刷手机只不过是放松的方式,他不能理解母亲的想法。
在张欣的“战斗”渐渐消沉下去时,高一学生许茗刚展开与父母的“战争”。
“我不要你以为,我要你以为。”原本是一句用来插科打诨的网络流行语,在许茗家却成为了最刺耳的一句话。
张女士是教育工作者,趁着假期,她为孩子安排了一系列密集的复习计划。“你英语不行,要补补语法了”“这个知识点太薄弱,一会要多做几道题”……原本并不轻松的居家学习,因为母亲临时加进来的复习任务,变得更加喘不过气。
“这个知识点老师也会强化训练,不用额外补。”“不行,你哪有我清楚!”
许茗记不清跟母亲因为学习安排吵了多少回。“我的任何问题在她的眼里都被放大。”提到母亲的强势,许茗忍不住哭了起来。“好累,我已经很努力了……”
他们并不是特例。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中国家庭的亲子关系变得微妙起来。升学的压力、开学时间不确定带来的焦虑、互联网教学的不适应,情绪从四处涌来。特别是对于正值青春期的学生,亲子大战一触即发。
控制不住的情绪
延期开学期间,与孩子之间的猫鼠游戏在不少家庭中上演。因为疫情带来的学习方式、生活节奏的变化,让两代人之间的代际矛盾凸显出来。为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北京市某中学心理老师杨煜曾对需要进行干预的学生进行了访谈。
“从我现在的调查来看,相当多的孩子表示家长根本不是真正关心他;有更多的孩子认为家长完全不理解他。有的妈妈跟孩子说,知道我有多着急吗,我为你学习这事都哭了好几回了。孩子反问,妈妈你知道我哭过多少回。”
“有些情绪是他们自己控制不住的。”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刘勤学致力于青少年家庭关系等研究多年。每每在谈论亲子关系之前,刘勤学都先从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说起。
青春期为什么易发生亲子冲突?这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不无关系。
一方面,这一时期,孩子的神经元敏感性会增加,带来他的压力事件和愉悦事件的刺激体验,也比其他人会更加强烈。“看起来他的情绪是在坐过山车,实际上这都与青少年生理发育加快,导致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过强有关。很多家长不能理解。”
另一方面,他们的认知能力也在大大增强,有了更多独立意识。“我长大了” “怎么还把我当小孩子”,为了获得心理上独立的感受,他们对任何一种外在力量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排斥倾向。青少年身体上的“成人感”与心理上的“幼稚性”并存,使得青少年的身心处于一种非平衡的状态。
特别是在疫情的“加持”下,重大突发事件导致的焦虑跟恐慌感;不被理解的深深孤独感;自制力薄弱导致沉迷网络;学业的压力等,都是可能存在的心理隐患。
居家24小时相处,亲子关系没能靠近,或许是外部危机情境所导致的一种应激和防御状态。不少心理专家认为,孩子对家庭生活表现得兴趣降低,甚至格格不入,可能是其自我心理防御机制的一种表达。
沟通不等于“坐下来聊一聊”
这个时候,父母不太恰当的介入,都会让孩子产生更深的芥蒂。
“我都是为了孩子好”“他为什么不能理解我的良苦用心”“有什么过不去的,忍一忍就好了”……在开展心理咨询时,杨煜经常会听到来自家长的抱怨。
在她看来,很多孩子的情绪是被隐藏的,或者是不被家长重视的。如果只关注孩子学习,而不关注他的情绪,不关注他整个人的状态,出发点就错了。
理解、接纳、放轻松。如何化解亲子危机,刘勤学给出了七字秘诀。父母要先去理解孩子,理解孩子情绪的多样性、丰富性以及放大的情绪表达,他们说什么也不要太较真。
不少家长习惯性地用传统的思维方式去对待已经变化了的孩子。比如,打“悲情牌”,或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评判和责罚孩子。而这恰恰与青春期孩子需要获得尊重和认可的心理背道而驰。
“青春期的孩子自主意识逐渐萌发,他需要获得尊重和认可,如果他感受到不信任,亲子关系就会有磨损了。”良好的亲子关系中,家长应该扮演何种角色?杨煜认为,首先是支持者和辅助者。
比如,家长常常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去要求孩子,或者帮助孩子做决定。这并不利于良性亲子关系的形成。杨煜建议,家长应该多去听听孩子的想法,去引领孩子根据他的目标制定计划,一定是要孩子先提出,“妈妈请你帮我做”,再去给予一定支持。
刘勤学认为,家长要做孩子的榜样者。 在疫情期间,你把家庭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自己淡定地处理工作,合理规划生活,这本身就给孩子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与其说点什么,不如做些什么。行动是最好的教育。”
当亲子危机来临时,通常情况下,多数家长都希望通过与孩子交流、沟通,来缓和矛盾。
然而,这并不现实。刘勤学发现,家长认为的沟通就必须得坐下来,认真聊聊彼此怎么想的,但有的孩子不想跟父母表达内心的想法;有些孩子自己本身都是一团乱麻。
在她看来,沟通的核心是情绪情感的流动和连接。她更建议,家长把沟通的途径扩大化,比如组织一些活动,活动中促进情感交流,不仅是自然而然的,也是高效的。哪怕这个活动过程中,偶尔有身体的接触,某种程度上,可能就达到情绪流动的目的。
在“危机”中升温亲子关系
改变并不是单线的。对于心理发育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在危机中学会识别、调节情绪,是重要的一堂课。
如何在焦虑感中找到安宁、放松的情绪状态,让他们成为积极的情绪力量?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心理教研室主任程忠智建议,首先学生要去了解自己的情绪。
如果0分代表没有焦虑,10代表极度焦虑,以此类推,每个人给自己的焦虑程度打多少分?这一步骤,能帮助青少年觉察到了焦虑等负面情绪的存在,这是调整的第一步。“消极情绪也有它的积极意义:情绪就像报警器,会激活身体的应激状态是一种身体的保护机制。尝试接纳这些信号和变化,不要排斥和拒绝。”
疫情期间,学习方式的变化是对青少年最大的挑战之一。程忠智近期参与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提到在网络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最主要的困难是网络卡顿、视力下降、无法集中注意力。程忠智认为,面对学习本身,要清楚地了解到我们在这种环境下学习效果,对大多数同学来说,不可能像学校那么好,所以需要适度降低自己的期望值,尽力而为就好。
而在个人防护、规律作息、坚持运动、完成作业、亲子活动等一些可控因素上,则需要保持生活的稳定感。在他看来,有规律作息、按时完成学习任务、做适当的运动、参与家庭活动……保持生活的充实和稳定性,是心理安宁的重要方法。
生命比学习更重要,成长比知识更重要。负面事件也蕴藏着发展的机会。程忠智认为,利用这个契机,每个人可以深刻地理解责任与担当的含义;体会到人性的善恶,也更能看见并珍惜人性的美好;会看到科技和大数据的力量,更能切深感受到决策的重要。
“家长和孩子可能都要意识到,这是对自己的挑战。当危机来临时,我怎样去应对恐慌和焦虑;怎样安顿事业和学习;如何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刘勤学坦言,这一时期也是孩子和家长一起进行认知重建、信息整合、价值观再塑的机会。“有人甘愿做逆行者,有人却在给祖国添乱。你是怎么看待不同的人?如果是你会怎么选择?家长不妨借助这个时间,与孩子讨论各种话题,帮助他们梳理看世界的视角,这也是一种走进孩子的内心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