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片《你的孩子值得10分的肯定》中,主持人分别对妈妈和孩子们提问:如果十分是满分,你会打多少分?
其中一位妈妈心直口快地直接吐槽说:“特别不好,喜欢用袖子擦嘴巴。”
另一位妈妈无奈地叹了口气说:“什么青菜都不爱吃!”
更有妈妈咬牙切齿地说:“不听话,令人生气!”
……
最终严格的妈妈们给出的分数均不超过8分,最低的甚至只有5分。
当主持人问道孩子们时,孩子们谈论起妈妈均是一脸幸福。
有的小孩喜欢妈妈的拥抱和亲吻。
有的小孩觉得妈妈的头发很漂亮。
有的小孩提出想保护妈妈。
有的小孩担忧妈妈变老。
……
在评分环节中,孩子们纷纷给出了压倒性地10分,甚至更多。
短片里孩子们真诚充满赞美的话语,令妈妈们动容,纷纷反思自己的评分是不是太低了,其中一位妈妈表示她有些惭愧了。
不禁令人联想到生活中的父母,他们并非完美,仍有不足之处。
孩子们总能看到妈妈们的闪光点加以赞扬,妈妈们却爱盯着孩子的不足之处,横加指责、挑剔、抨击。稍不顺从,便是一顿下意识批评。
但下意识批评不仅很难起到父母期待的教育作用,反而会让孩子回避自身问题,遇事先责怪他人,更会使孩子反感父母。
只有父母转变教育观念,孩子才能正视自身问题,接纳父母的引导教育。
01 一味批评只会强化孩子的反抗意识
当父母执着于孩子的不足时,就会下意识地用语言暴力去伤害孩子。
此前,重庆江北土湾派出所接到一起报案,报案人称年仅8岁的女儿离家出走了。
在民警的详细询问下,得知小女孩因考试成绩不理想,未达到妈妈的预期,被妈妈下意识批评了。
不想小女孩因受不了刺激,崩溃中写下歪歪扭扭地辞别字条,反抗了。
万幸的是,最终民警找到了小女孩,耐心开解劝女孩回了家。
新闻下,有网友评论说:“一次考试没考好挨批只是导火索,生活中缺少认可、鼓励才是大问题。”
而孩子离家出走的行为,正印证了心理学的“超限效应”:人的耐性和做事的冲劲是很有限的,一旦刺激过多、过强,刺激的时间过长,就会导致事与愿违的逆反心理。
小学的时候,我的数学从不及格慢慢升到了99分,可得到的却还是否定:“那一分丢哪了,为什么丢?”
妈妈的期待宛如无底洞般,一旦一个期待达成,伴随下意识批评的刺激,将诞生一个更高的期待。
在长期缺乏认可和肯定的沼泽里,我变得有点自卑,和妈妈间的争吵也更多了。
可见,离间亲子关系的导火索,正是日积月累下的下意识批评。
它漠视了孩子的努力,践踏着孩子的自我,最重要的是让孩子逐步地陷入自我怀疑的心境,需要不停地得到来自周遭人的赞美和肯定,来与自己和解。更有甚者会自暴自弃,长期坚持反抗父母,成为问题儿童。
父母想让孩子“飞”得更高,但得先让孩子能够起飞才行。
伴随下意识批评的每一次反抗、争吵,正悄悄离间着亲子关系,而且会让孩子越来越反叛。
02 一味批评只会让孩子更痛苦
当孩子执着于父母曾给予的伤害时,会在伤害自己的同时伤害亲近之人。
影视剧《都挺好》中,苏母在世时,苏家的事,全凭强势的她一人做主。
苏明玉高考在即,在客厅学习至深夜还未就寝,苏母观察劝其睡觉的苏父被拒绝,于是厉声叫回苏父,并说道:“甭管她,惯的!”
隔天,饭桌上得知苏明成未发工资,想外出旅游的计划,苏母赞助支持2000元。而到尖子生的苏明玉,提出打算报考1000元的强化冲刺班时,下意识便是一句:“什么班啊,这么贵!”
面对苏明玉的清华梦,苏母早已替其安排好免费的师范学校就读。在明玉的异议、哀求和哭诉下,苏母更是火气上头,指责其不知道心疼父母。
幸运,是从幸福的原生家庭继承的;痛苦,是从不幸的原生家庭延续的。
至此明玉靠着对苏母的一腔恨意,独自闯荡社会逐渐取得成功自立门户,渐渐脱离了苏母的控制,但却继承了苏母个性中的冷血,也学会了其批评人的方法。
面对苏母的去世,苏明玉保持着相对的理智,其背后是相对的冷漠。
机场接到回国的大哥,冷静地跟大哥解释苏母离世的过程和原因,不慌不忙地说着后事的安排,仿若在处理别人家的事,其间多次引起大哥的诧异。
面对惹是生非的苏父,苏明玉横加指责,在警察局与其争锋相对。愤怒之下说出的言语,深深刺痛着苏父的心,让苏父恍惚间觉得她和苏母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苏明玉拼了命想逃离原生家庭,却不自主地陷入苏母平日下意识指责、抨击的伤害,渴求得到来自家庭的尊重与理解。
没想到,她成年后反而用原生家庭式的伤害去对待最亲近之人,令亲子关系越发糟糕。
在糟糕的亲子关系中,最难受的还是孩子。他们不断地被伤害,明明对此厌恶抵制,却不知不觉中学会了父母伤害他们的方式。
每当发生争吵时,下意识将同等的伤害延续给父母,令亲子关系如同仇敌,事后自己却后悔不已。
伴随每一次争吵中的下意识批评,正加速离间着亲子关系。在其不断的消磨、瓦解下,孩子只会延续原生家庭的痛苦。
03 父母如何避免进入“批评误区”?
父母与其任由下意识批评离间亲子关系,不如在批评的当下,审慎思考,施以规避。
那如何避免陷入下意识批评的误区呢?父母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法。
1.接纳孩子,引领教育
中国儿童中心调研儿童眼中的幸福童年,发现最令儿童幸福的五件事其中之一是获得奖励/肯定与表扬。
网上有则故事,女儿放学手上总有水彩笔痕迹,妈妈说了她不少次,依然如此。后来妈妈换了一种方式,克制怒火,冷静思考后说:“哎,那麻烦了。她要在你手上画就只能给她画咯。”
女儿摇了摇头:“不是,只要我不跟她做朋友就好了。但她是我的好朋友,水彩笔也能洗掉。”
原来如此,在妈妈接纳孩子的过程中,孩子更愿意表达自己。引领教育时,双方都收获了新知,打破了不同圈层交流的壁垒,令沟通更畅快。
2.就事论事,点到为止
周国平说:“爱孩子是一种本能,尊重孩子是一种教养。”当孩子发生冲突时,家长更应尊重孩子,而非简单地下意识批评。
综艺节目《中华文化之美》中,胡军得知康康和二毛、三毛玩球争抢冲突事件,并没有不分青红皂白一顿指责、谩骂,而是先给予孩子申辩的机会,问清事由后,给予建议。
他建议康康可主动邀请新朋友踢球,并建议二毛和三毛可征得康康同意后一起玩球。此建议解决了双方因争球,都无法玩乐的困境。
胡军没有下意识批评,而是充分尊重孩子,就事论事,点到为止,使得争吵变为美好的礼物,让孩子学会与人相处,要理解和宽容。
3.赏罚分明,恩威并施
古语云:赏善而不罚恶则乱,罚恶而不赏善亦乱。批评应做到赏罚分明,错误的行为惩戒,优秀的行为表扬。
影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宫中教养孔嬷嬷面对盛府姐妹间的矛盾,在未违反课堂纪律时,多次放过,其间也是认真授课对三姐妹施恩。
待出现严重违反课堂纪律时,指明三姐妹各自错误之处,施以惩戒。恩威并施,公正严明,令明兰佩服。
孔嬷嬷充分施恩于三姐妹,给其自我改正的机会。初犯时,只安静地等待事件走向。待其引发争端后,树威严,立规矩,指错处,下惩罚,让孩子知荣辱,守礼仪,培养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
批评教育是一场持久战,父母不能妄想一步到位。为人父母应当尊重孩子的意愿和人格,做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
父母既要引领孩子学会正视自身问题,积极思考解决问题;也要引领孩子学会尊重和理解,善待自己和身边人;更要引领孩子学会接纳自己,追求崭新的未来。
只有父母摒弃了下意识批评,开始悦纳孩子,孩子才能离快乐更近,也离成长更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