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说我是他们的宝贝,但我现在觉得手机才是他们的宝贝。”近日,重庆市35岁的何女士发了一条朋友圈,晒出11岁女儿的一篇暑假日记,日记记录了女儿与父母相伴的这一天,父母的注意力却始终在手机上……这篇日记让年轻的爸妈们看了纷纷汗颜,感叹不经意间就毁掉了孩子的童年。有研究表明,当父母花更多时间关注手机时,多数孩子变得焦躁不安,并试图通过自己的行为引起父母注意。
我有个高中同学,是我见过的对孩子最为呵护备至的母亲。但即便如此,她还经常自责,觉得对孩子付出的不够。当我把这个新闻发给她看的时候,她第一个反应是,这个家长的孩子都这样感慨了,她还有心发朋友圈博取关注,真是没救了。第二个反应是,我儿子现在也批评我玩手机,我也需要好好反省。结论是,除了必要的沟通交流不再使用手机。作为一个手机重度患者,不使用手机对我来说简直不可想象。恐怕也只有母爱的力量,才能对抗人类对手机的依赖吧?
我这位同学的反应,让我想起了影视剧里面常见的桥段,主人公承诺周末带孩子去游乐场或是去看孩子在学校的演出,然后因为这样那样的事食言了,孩子一脸的失望。以前我看到这样的桥段会感觉挺矫情的,多大点事啊,至于吗?但是现在,很多家长渐渐地感同身受了。这其实不是因为我们越来越没有时间陪孩子了,大人们永远没有时间,只不过到了今天,我们对亲子关系,对孩子的感受,越来越重视了。这其实是个进步。
我们可以回想一下我们这代人自己的童年,真的有家长陪伴吗?八九十年代,家长们都很忙,那时候连双休日都没有,黄金周小长假更是天方夜谭。在我的记忆里,没有多少去游乐场的印象。作为第一代独生子女,也没有兄弟姐妹陪伴。好消息是也没有什么课外班,孩子就像是放羊一样在外面和同学玩耍,又或者独自一人被父母锁在家里。我不记得那时候自己有没有过焦虑不安,但即使有,似乎家长也并不在意吧。有太多的事比孩子的感受更重要。
至于再往上父母那一代人,童年就更粗糙了,一家好多孩子,父母的关注平摊下来所剩无几。好在还有兄弟姐妹。相比之下,如今零零后甚至一零后的小孩,他们拥有着最受关注的童年,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六个人盯着一个孩子。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的富足,人们对精神、对感情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亲子关系变得前所未有的被重视。举个例子,像是校园欺凌这种事,哪一代人都会遇到,但却没有像现在这么受到重视。这意味着人们的情感在变得越来越细腻。
说实话,不管在什么年代,孩子都希望家长能够多陪伴自己,他们哭闹,他们搞破坏都是为了吸引家长的注意力。而家长们也总是有这样那样的理由没时间陪孩子。那么这一代有什么不同呢?不同在这一代身处中产阶级的家长,他们普遍更富足,受过更高等的教育,他们有条件也有意愿去奉行来自欧美国家的那种中产阶级的亲子关系。不再把孩子看作是附属品,而是一个需要花时间去陪伴和教育的独立个体。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意愿,才有了家长们无法满足孩子时的自责和愧疚,甚至产生自我怀疑,怀疑自己的教育方式是不是正确,怀疑自己是不是一个合格的家长。但和过往相比,这样的亲子互动,彼此间的感受,其实都是奢侈品,都是建立于中产的经济条件下的产物。因为即使是同一个时代,也不是每个家长都有条件自责。别忘了,还有的家长为了改变家庭的命运,牺牲了孩子的快乐,督促他们拼命学习。更有的家长,背井离乡去外地打工,让他们的孩子变成了留守儿童。
做了这样横向纵向的对比,我们就能意识到亲子时间的宝贵,用我那位同学的话说,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幸福人生的基础。因工作繁忙而没时间陪孩子都是巨大的损失,更别说因为玩手机而冷落了孩子。而且话说回来,有什么样的家长,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就像学者刘远举所说:有着自我奋斗的家长,一定是对自己有要求的,这种情商与智商使得他们在教育孩子方面游刃有余。而且,孩子也会从观察中,获得好的学习习惯、性格、自我管理能力。不难想见,一个在考CFA(特许金融分析师)的母亲,很容易做到监督孩子看书,因为她自己也要看书。而一个打麻将的母亲,即便收缴了孩子的手机,孩子也只会偷着看电视。
本报评论员 牛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