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中最关键的问题不仅是沟通问题,还有爱、鼓励、表扬都需要,但是我们要跳出来看到本质,家庭教育的最大关键就是——关系,心理学上叫亲子关系。

如果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是良性的,即:家长与孩子之间人格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体谅、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学会无条件的爱孩子,学会感恩,家长与孩子相互信任。在这种良性的亲子关系状态下,不用怎么教育,孩子会遥遥领先。反过来,如果关系是扭曲的,家长居高临下、批评打骂孩子,不问孩子感受,孩子有心理话也不给家长说,家长与孩子之间相互抵触、相互敌视、相互不信任,在这种关系状态下,家长做什么都没有用,而且越努力教育孩子,孩子出毛病的几率越高。

亲子间由于矛盾的潜伏和累积,更有甚者亲子间会出现激化和对立的局面。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我们总会看见有个别家庭孩子和父母的关系极为紧张,甚至有剑拔弩张,一触即发之势。

那这紧张的亲子关系状况是由哪些错误的家庭教育造成的呢?今天小育与大家一起来详细的了解一下。

1、亲子间互动内容单一、贫乏

当代父母由于受功利主义和智能中心主义观念的侵蚀和影响,被应试教育重重包围,致使他们大多只重视子女智力因素的发展,而忽视了其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有时,甚至全家人只围着孩子的分数转,随着分数的高低起伏,而或喜或忧。因此学习与学习成绩成为父母在家中和孩子谈论最多的内容,甚至成为饭桌上的固定谈话节目,而且父母只是一遍遍地唠叨和说教。

除此之外,相当多的父母和子女的对话内容非常单调、贫乏,很多孩子和父母之间感到无话可说,无可交流。由于“话不投机”,青少年与父母之间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情感障碍和理解不足。其实,生活本身是丰富多彩的:生活琐事、自然奇闻、科学知识、伦理道德、国内外重大政治事件以及与孩子年龄相符合的性知识,都应该成为父母和子女对话的内容。作为正处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他们所需要的知识是多方面的。

2、亲子之间沟通程度不高,沟通困难,代沟明显

由于许多家长缺乏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再加上他们的文化素质水平有限,同时随着工作节奏的不断加快,竞争压力的日益增大,许多家长不得不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工作中,致使他们无暇顾及甚至忽视对孩子尤其是处于青春期孩子的教育和指导。这已成为目前普遍存在的一个社会现象。

两代人由于生活的背景和生活经历不同,在很大程度上致使很多父母和孩子之间无话说,交流沟通出现障碍。有一项调查显示,现在的孩子同自己的父母越来越疏远,甚至从不与父母交谈。该调查数据显示,约有69%的学生感到无法与父母交流和沟通,对于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惑、烦恼,42%的学生认为难以与父母交流,27%学生表示从不与父母交流。

3、亲子间“互动"的方式、方法上,重“惩罚”,轻“奖励"

“不打不成才"和“棍棒之下出孝子”似乎已成为放之四海皆准的古训,打骂似乎成了孩子成才的法宝。时至今日,父母根本不考虑子女的人格尊严和心理状态,野蛮、粗暴的体罚及训诫性的言语仍为广大父母教育子女的一个主要手段。事实上,过多地使用体罚及恶语,会对孩子的心灵造成巨大的伤害,会挫伤他们探索世界、获取知识的积极性,使父母希望子女接受的事物反而遭到他们的厌恶,长此以往,还会导致亲子关系紧张。

不少家长认为既然是教育,就必须采取训导的方式,于是批评、指责、规劝整日不断。家长的刻板、乏味、重复的说教模式,根本不给孩子思考和理解的时间,也不让孩子表达自己的意见。我们不止一次地看到听到父母与孩子的交流,变成了父母单方面对子女的说教,而子女只能低着头听,这种教育方式不但收不到正面的教育效果,还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的消极后果。这样长期下去会使孩子出现逆反的心理,甚至对抗和我行我素的情绪,并使亲子间情感疏远。

4、亲子间接触不足,难以满足青少年成长的需求

当今由于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日益激烈,迫于生计,不少父母不得不全力投入到繁忙的工作中,很少有时间管教孩子,亲子间互动频率较低。有的家长只是在饭桌上或睡觉前,甚至等到孩子出现问题时才回过头来对孩子进行教育,有的也只是家长烦恼情绪的发泄或对孩子出现问题的老生常谈,更有广大农村父母纷纷背起行囊加入城市农民工的行列,将孩子留给年迈的老人或亲戚,使亲子问的互动完全缺失。

还有一些父母对子女的期望比较淡薄,既不想知道孩子怎样生活,也不想知道孩子在想什么,对其放任自流。由于亲子间接触不足,互动频率低,孩子得不到父母的理解和关心,不能向父母倾诉自己成长中遇到的烦恼和疑惑,亲子间感情得不到正常的沟通和交流,亲子间的感情也易疏远。

5、亲子关系“边缘一中心"格局极端化,甚至出现对立的紧张格局

一方面,相对于子女而言,父母占有年龄、经济、生活经验等方面绝对优势的资源,而处于中心、主控的地位,子女却处于边缘、被动地位,形成不对等的两极。这样,在片面追求升学等功利性动机的驱使下,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不断地将自己的意志深化、发展。他们通常居高临下,以自己的方式来审视孩子的境况,以自己的蓝图来规划、设计孩子的生活、学习,强制性地输出自己的指令,无视或忽视子女的现实需求和发展可能。

另一方面,由于夫妇双方都参加劳动来维持生计,深深体会到生活的艰辛和困苦,抱有“自己怎么苦也不能苦可孩子"的朴素思想,结果便在自己能承受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满足孩子的需求,使孩子成为“小皇帝”、“小公主”。当然这种满足大多都局限在物质方面。这样不讲方式的过于溺爱孩子,将使孩子缺乏责任感和感恩的心。父母的巨大付出与子女的不知回报对照,也会使亲子间的关系严重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