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以往周末一样,靳颖和老公一起上课,学习如何有效地陪伴孩子。当下中国的年轻父母,无论是把孩子交给老人代养的“显性失陪”,还是父母在孩子面前依然把手机捧得像个宝的“隐性失陪”,都使得父母和孩子成为“最熟悉的陌生人”。
“失陪儿童”的孤寂引发的伤害会渗入孩子的心灵。有专家指出,长期处于亲情饥渴状态的孩子极易形成叛逆、孤僻、冷漠、自卑等不良的性格特征。
已是两个孩子母亲的靳颖,曾因忙于事业而把“大宝”交给公公、婆婆带。当医生告诉靳颖,大儿子出现的多动、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是隔代教育造成的,靳颖心中有了强烈的念头,在最大限度补偿“大宝”的同时,“这种情况决不能出现在二宝身上”。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隔代教育”的现象。随着中国施行“全面二孩”政策后,年轻父母自己照顾“二宝”,而将“大宝”交给老人也较为普遍。教育专家指出,“隔代教育”容易产生溺爱,导致孩子与父母有感情隔阂,影响孩子个性发展等。
为腾出时间陪伴孩子,靳颖换了一个半天工作制的岗位。靳颖的老公也把大部分应酬推掉,每个晚上和周末都会陪在孩子身边。靳颖称,曾经在家沉默寡言的老公在试着与孩子增加沟通之后,老公也变得开朗了。“面对孩子出现的问题,我们要改变的不是孩子,而是我们自己。”
父母和孩子通过互动建立彼此信任。翟羽佳摄
年轻父母放下手机陪伴孩子。翟羽佳摄
“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想让“85后”父亲周乐认为“照顾孩子应该是女人的事”。为此,在外地工作的周乐常被妻子抱怨“不管孩子”。而近几年在中国热播的明星亲子真人秀《爸爸去哪儿》引起全民对“父亲缺席家庭教育”的热议,也引发了周乐的反思。
“一个家庭中,父母都伴随孩子成长才是完整的。”周乐说,古训“子不教,父之过”并不过时。通过翻阅教育书籍并咨询教育专家,周乐提高了回家的频次,并打算换个本地的工作。
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系毕业的刘兰是一家河北儿童成长中心的创始人。她为年轻父母开设课程,通过亲子互动增加亲子交流和彼此信任,也为年轻父母准备了心理学、情绪管理学以及夫妻相处之道等课程。“由于当下年轻父母对‘陪伴’教育的重视,这种新颖的理念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刘兰表示,虽然她的教育理念来自国外,但像她这样的教育机构在中国逐渐“开花”,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加入“陪伴”的学习中。
刘兰说,中国的“隔代教育”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并非与“父母教育”相悖。在不得已选择“隔代教育”的情况下,父母陪伴的参与度必须充分,而且必须是“有效陪伴”。
随着年轻父母对教育的重视,瞄准这一市场的相关微信公众号走红。这些公众号常发文给年轻父母,建议如何把高质量的陪伴融入孩子的生活中。
河北师大教育学院心理系副教授袁立壮表示,有效陪伴与陪伴时间关系不大,其重要条件是家长从内心到外在言行都是和孩子在一起。“陪伴”课程的走俏,反映当代家庭教育正在从重视量向重视质转变,家长以自我为中心思考孩子问题的传统教育观念正在转变为以是否有利于孩子成长为中心的科学教育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