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到底在想什么?]

孩子就在身边,但很多时候我们没法知道他究竟在想什么?他究竟想要干什么?

很多时候我们对孩子需求的把握、理解、表达是基于个人经验来做的

孩子对很多生活经验的解释当中,也会附加自己的体验

我们期待的是,孩子对“我”的需求是直接的表达

比如——

一天好朋友到你们家来玩,你们就坐在客厅里面聊天,聊的特别欢畅

你的孩子也在客厅里,他把电视声音机开的特别大,你会觉得跟朋友之间的谈话没法继续了

这时候你会怎么做?

孩子的行为的确已经干扰了你跟朋友之间的谈话,你应该怎么样提出行为规则呢?

你可能这么说——

命令:“把声音关小点!”或“关掉电视,回你自己房间去!”

威胁:“再不调小点,马上让你看不成!”

说教:“客人在我们家说话,你不能把电视声音开得那么大。”

批评:“你这孩子真不懂事!没看到我们在说话吗?”

大多数情况下你会发现,你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

家庭教育过程中,怎样使得每一次跟孩子的沟通都能够达到目的?今天,我们就请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继续教育学院教师,陆小英,来跟宝爸宝妈分享“亲子沟通的策略”。

本期专家:陆小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博士。现为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继续教育学院教师,全国婴幼儿早期教育考评管理中心讲师。研究兴趣:儿童心理发展与促进,亲子关系,家庭关系等。新蕊计划北京家庭教育公益大讲堂10月28日专场特邀主讲嘉宾。

----------------------------------------------------------------------------

【沟通是什么】

沟:渠道;通:通畅

沟通就是将一个人的意思、观念、行为传递给他人的过程

7/38/55定律

√在整体表现上,旁人对你的观感,只有7%取决于你真正谈话的内容

√而有38%在于辅助表达这些话的方法,也就是口气、手势等等

√却有高达55%的比重决定于:你看起来够不够份量、够不够有说服力,一言以蔽之,也就是你的外表

[沟通的几种类型]

不沟不通

当我小朋友是个话唠的时候,你一定要了解,你现在正处于人生当中特别幸福的一个阶段,小朋友在这个过程当中,会有很多表达的欲望,但是到了青春期阶,很可能会拒绝任何语言交流,我们把这个称之为不沟不通。

沟而不通

宝宝——

说:”妈妈,今天天特别好,我想去动物园玩!~”

妈妈——正忙着做手头的工作

手忙脚乱的说:“老公你知道我的眼镜去哪儿了呀…”

宝宝第一时间提出了沟通的需求,但是妈妈没有给予回应。实际上在这当中,他沟了,但是渠道不通,属于沟而不通。

不沟而通

宝宝在晚上睡觉的时候吧叽嘴

妈妈被这个吧叽声音弄醒了,问:“宝宝怎么了?”

宝宝眯着眼睛,跟我说了一句话:“好甜啊”

妈妈说:“什么好甜呀?”

宝宝说:“西瓜好甜呀”,说完翻身又继续大睡

妈妈第二天买了个西瓜

宝宝非常开心的吃起来,跟我说:“妈妈你好了解我,你怎么知道我这么喜欢吃西瓜呢?”

一个一些特别的方法,孩子给我传递信息,貌似没有沟,但实际上是属于通了,这就是不沟而通。

既沟又通

堂妹给我打电话,说我妈跟我哥在家吵架了,我正好很忙,就在电话里气急败坏的说:“我也管不了那么多了,我只要管好我自己就行了。”

孩子问:“妈妈,你不是说我和外婆是你永远的责任吗?”

我跟孩子说:“外婆跟舅舅之间的这件事,我也解决不了呀。”

孩子问:“妈妈你不是学心理学的嘛,这点小问题你怎么可能解决不了了呢?”

当二者之间出现矛盾,其实需要一个中间人我们必须掌握了一种很好的策略,就是当我面临问题的时候,必须要积极主动的去沟通,沟了之后就是通,我们都希望既沟又通,但实际上沟了之后一定能够通吗?还未必。

[沟通的漏斗现象]

研究发现,信息在行动上的转化会越来越弱

【亲子沟通特征】

亲子沟通是指在父母与子女之间能知觉到的所有沟通行为,这些沟通行为交互传递了父母与子女间的认知、态度、情感与行为等层面的所有讯息,并将亲子之间连接在一起。

[内容]

小朋友不同的年龄阶段,我们跟小朋友所沟通的内容其实是不一样的

幼儿园阶段,我们更多的会关注安全、关注同伴关系、关注攻击行为、关注疾病,还有可能会关注死亡。

长大一点,你会发现小朋友在沟通过程当中可能会痴迷植物大战僵尸,因为僵尸本身已经带着死亡的状态,他会认为即便死了生命依然可以被延续。

[频率]

子女在幼年时期与父母的沟通频率相对于青春时期的频率要高

子女进入青春期后,与父母沟通的频率明显降低

年幼的孩子,你希望他安静一点,人家满口应着“我会听话的”,但转身的工夫小嘴又开始哇啦哇啦,实际上孩子成为话唠的这个阶段我们一定要好好珍惜。

到了青春期孩子会过度的宁静,因为在他小的时候,他已经在家庭生活里面有了足够的空间,可以非常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意愿,等他到了青春期就根本不需要把父母作为一个权威来进行挑战。所以一定要尊重孩子表达的欲望,并且做积极的响应。

[发起者]

家庭中的女性成员比男性成员在沟通中更积极

每个家庭里都会有一个话唠宝宝,背后都会站着一个话唠妈妈,或者一个是话唠爸爸。能说会道的小朋友总是会有一个特点,就是什么样的特点,就是在他的家庭生活里边已经有很多沟通和交往的机会,所以就使得这些小朋友能够在家庭生活当中不断的获得新的语词,并且寻找合适的语境来使用它。

[代际差异]

对于同一次沟通,父母和子女对此次的满意程度并不一致,子女对亲子沟通的满意度普遍低于父母对亲子沟通的满意度。

【亲子沟通的原则】

[适应性原则]

一是对孩子的适应;主要是指在沟通时,父母要充分了解自己的孩子,注意孩子的气质类型、个性特征等,沟通的方式方法要适合自己的子女。二是对社会教育环境的适应。社会教育环境的适应主要是指在沟通时,父母的教育观念和沟通方式要与时代跟进。

[空间性原则]

一是孩子生存的空间;一是孩子的发展空间。

[亲和性原则]

在家庭中为子女营造一种精神和物质相互协调的良好生长环境,使子女体会到这个环境带来的爱、信任、温暖和关怀。

[近因性原则]

把握住近期的教育资源。它主要指家长要消除以往的成见,与孩子沟通时就事论事,及时强化孩子的正确做法,缓解亲子矛盾。

案例:彼得的账单

彼得10岁那年给母亲写了这样一份账单:

“母亲欠他儿子彼得如下款项:为取回生活用品,20芬尼;为把信件送往邮局,10芬尼;为在花园里帮大人干活,20芬尼;为他一直是个好孩子,10芬尼。共计:60芬尼。”

彼得的母亲在餐桌上看到了这份账单,无声无语地在旁边放了60芬尼。但正当彼得为自己的小聪明欣喜不已的时候,他又发现了母亲留下的一份账单,上写着:

“彼得欠他的母亲如下款项:为他在家里过的10年幸福生活,0芬尼;为他10年的吃喝,0芬尼;为他生病时的护理,0芬尼;为他一直有个慈爱的母亲,0芬尼。共计:0芬尼。”

彼得看完这份账单,羞愧不已。他蹑手蹑脚地走过去,把发烫的小脸深藏在母亲怀里,一句话没有说,只是小心翼翼地将60芬尼塞进了母亲的围裙口袋里。

【了解——亲子沟通的前提】

[要允许孩子对需求的表达]

在生命早起,特别是在婴儿阶段、幼儿园的小朋友对需求的表达基本是哭,而且父母根本不知道他为什么哭。要允许孩子对需求的表达,我的孩子哭,我会提醒孩子,你可以在家里大喊大叫,但是你不要跑到走廊里去,我同样也会说,你可以关在自己的房间里面大喊大叫一下,但是要求你大喊大叫次数如果能控制在三次以内就更好了,我鼓励孩子的表达。

[不能用我们的感受来代替孩子的感受]

我们经常会看到,孩子终于搭了一座高高的积木塔,完后他会非常兴奋的“啪”一下把高塔给推倒,为什么,因为他更会享受搭建的这个过程,可是妈妈会说:“你费这么长时间搭了这么高的塔你怎么可以推了呢?!”

我们会用“成功”来定义很多事情,但对于很多孩子来说,他更多的是关注好玩不好玩,有趣不有趣。成人是结果导向的,但是孩子会更多地关注过程。

感受本身没有对错之分,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我们都希望想培养一个高情商的孩子,但是孩子的高情商从哪里来?从他的生活当中来,父母首先要在日常生活里面给孩子做情绪识别和情绪表达的示范。

[父母要提高洞察力]

研究者在家庭中加一个摄像机, 24小时记录孩子的行为,然后从中随机提取一部分,分别问父母,只问三个问题,你们孩子干了什么(对孩子的行为进行表述)?你们家孩子为什么这么干(对于孩子行为进行归因)?让孩子接下来怎么做(对孩子行为进行预测)?

我们要思考的是,是否已经给孩子下了一个正确的标志,行为给他下了一个正确的定义,并且描述出他行为的原因,同时还能给他的结果进行预测,如果满足这些点,那就说明什么,我是一个高洞察力的一个家长。

【亲子沟通的有效策略】

[使用儿童可以理解的语言]

曾经听我的表哥训他1岁的儿子:“你得有理想,你一天到晚玩泥巴,你也想要当收破烂的吗,你要想想当个大科学家才行,你玩这个有什么用…”这是一个非常无效的一个指导。

使用的语言不是孩子能够理解的,这就意味着这种沟通的效果会大打折扣,要使用儿童能够理解的语言,这个语言叫妈妈语,或者叫婴儿指向、儿童指向的语言。所有的女性天然地都会具备这种能力,妈妈语的特征是语速特别慢,比较适度地夸大原因。

要提醒大家一下,比如说我想买包包,这类的叠音词不应该频繁使用,尽可能避免。叠音词往往是属于家庭当中的一种语境,它很难会突破家庭里面的这种场景,如果说在家庭里面小朋友用这样的一种话语到外面的实际生活中交流,会引起理解偏差。

[多用肯定,少用否定]

小朋友都喜欢听好话,有句话说得好“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

妈妈说:“宝宝,你不要坐在地上了。”这是一个否定句。孩子能因为我不让他坐在地上他就不坐在地上吗,多数情况下不会,特别是两岁三岁左右的孩子,让他往东偏往西,他会反过来说,坐在地上真好玩。跟孩子说把衣服穿上,和跟他说你不要光着身子,哪个更好理解,明显是前者,因为前者是肯定句,后者是否定句。

[多用“我”信息,少用“你”信息]

“你不应该这么做,你这孩子真不懂事,你怎么这么讨人厌”,我们在跟孩子提到 “你”信息的时候,意味着矛盾的焦点全都指向孩子,我应该怎么办呢?建议大家适当地进行转换,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构成信息:

1、对事实的描述,对孩子行为的描述

行为就是孩子所做的事情或所说的话,描述而不是判断,不对孩子的行为下判断。

2、强调孩子这个行为给我造成的困惑

自己内心的感受:生气、害怕; 担心、尴尬;愤怒、烦躁;伤心、失望;沮丧、无奈等等。

比如处理孩子和同学打架的问题,跟孩子的沟通,加一个行为期望“我担心你们会摔伤、会打伤身体…”这就是“我”信息表达。当父母告诉孩子某种不能被接受的行为是如何影响父母时,这些信息就是“我信息”

3、澄清影响

孩子的行为对父母造成的具体切实的影响。多花钱、多花时间、多费精力或给爸爸妈妈带来不方便等。

[给孩子做选择题]

情景回放

“宝宝,你现在去刷牙”,“不刷牙”

“宝宝我们讲故事好吗?”“不讲故事

“宝宝我们睡觉好吗”,“不睡觉”

策略——

孩子会频繁地用 “不”来回应我,怎么办呢?

你需要在先后顺序当中可以适当做个调整,让他进行选择,这个策略叫做接尾策略。

是把孩子喜欢的行动放在前面还是把不喜欢的行动放在前面,因为会有接尾策略。

“宝宝,我们是先刷牙还是先洗澡呢”,孩子的接尾行为是选择”洗澡”

我们要把他不愿意做的那个事放在尾巴让他选择,千万不要小瞧给小朋友做选择题的能力,小朋友对自己的行为有负责感。发现他要反悔,你可以说:“刚才不说了你要洗澡吗?”孩子就会接受去洗澡这个决定。

[反应式倾听]

耳:用耳朵去听;

王:说者为王;

正:头要正,态度要端;

四:代表眼睛,眼睛要看着对方;

一:一颗平稳的心;

心-专心、用心。

情景回放——

宝宝:“妈妈,你能陪我一会儿吗?”

妈妈:“不行,我手头还有事呢。”

分析——

在这个过程当中妈妈听到了孩子的话,但这种反映对小朋友来说并不是他期望的。我们需要给孩子的不单纯是一种应答,而应该是反映式倾听。

举例——

宝宝说,“小溪踩了我一脚,他还去告老师了。”

妈妈问:“为什么他重重踩了你一脚他还告诉老师了?”

我表达我真的已经听到了他说的内容,我直接做了复述,我把刚才孩子跟我说的那句话原封不动地表达出来。

是除了做这样的复述以外,我必须要激起孩子进一步沟通的欲望和话题,所以我表达了为什么他踩了你一脚还告诉老师了。前半段句是复述,后半段展开了一些讨论。

【结语】

亲子沟通是很多家庭难以攻克的话题,在其中,如何做到跟孩子有效沟通,是每个父母的必修课

本期专家会客厅,陆小英博士用生活实例,给父母展现需要掌握的亲子沟通策略

希望每个孩子都能身心健康的成长,希望每位父母在育儿路上不彷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