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北大毕业美国留学生万字长文数落父母”一文,将王猛(化名)和父母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在父母和外人眼里,王猛符合所有“别人家孩子”的特征:地级市的高考状元,北大留美硕士……然而,这一切光环的背后,却是他和父母的决裂:12年前,他不再回家过春节;6年前,他拉黑了父母的电话、qq、微信。他找心理医生,甚至准备再到北大读心理学方面的博士,以解决自己长期压抑之下的心理问题。
万字长文,洋洋洒洒,读来心酸,现实生活中,何止一个王猛,何止一对王猛的父母呢?父母的关心变成孩子眼中的“控制”,孩子的“反抗”变成父母心中的困惑,其中的症结到底在哪儿,症结又如何得解,是横亘在所有父母、子女之间的一道难题。
事件引发了网友的热烈讨论,批评父母包办和指责儿子不孝的声音兼而有之,在这些声音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代际的冲突,这种冲突的表现,是两代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上的差异,用最简单的词来说就是“代沟”。
代沟是客观存在的现实。匈牙利社会学家曼海姆在研究个人与社会的时候,发现每一代人(大约30年)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受的教育以及经历基本相同,因而,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也基本相似,这使得同代人之间交流起来比较容易,但一个代群和上下各代群之间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分歧。父母生活的50、60、70年代,和子女生活的80、90年代,他们身处的文化背景和受教育环境的天差地别,决定了父母和子女思想观念的不同,导致了对待和处理事务方式的不同,久而久之,矛盾升级,愈发不可调和。
我们无法消除代沟,但却可以最大程度地消除代沟所带来的负面作用。这对父母和子女来说,都是一门学问。
父母与子女,有着割不断的人伦亲情斩不断的爱,但有时候“爱太多”也会成为负担。“中国式父母”向来是为人诟病的一个群体,虽然近些年来,中国父母的教育理念有了很大改观,但“过度关爱”仍然是一个普遍现象,所以,当评论中出现指责父母教育理念落后的声音时,依然认同者众,但亲情里没有对错,疏解症结还需双方努力。
为人父母者,要学会尊重和留白。爱得有分寸,孩子才优秀,最好的教育就是爱的分寸感,学会在自己的世界里给孩子留一点空间,在孩子的世界里给自己争点余地,弦绷得太紧容易断,太松不成曲调,如此,孩子才能奏响自己人生的华章。为人子女者,也要学会理解。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的不是了解,而是理解。当出现意见分歧时,不要以自己的观点定对错,学会和父母沟通,学会换位思考,学会求同存异,尽力在沟通和交流下达成共识,而不是一味逃避、压抑或指责,最终才不会形成难以诉说和愈合的情感裂缝。
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张弛有度,才能收放自如。这其中既需要父母的努力,也需要孩子的配合,双方相向而行,关系才能重回正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