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丰富,想听就听。随着一些听书软件的流行,很多家长和孩子也加入听书大军,通过故事机、网络电台、微信公号、APP等获取自己喜欢的内容。那么,“听书”能代替看书吗?让孩子“听书”是家长偷懒还是为孩子打开了阅读的另一扇门?
家长
常用听书软件给孩子放故事
打开“懒人听书”手机APP,找到“少儿天地”栏目,连接蓝牙音箱,光头凯叔那浑厚低沉的声音响起:“从前有一只小猫,还有一只小兔,它们的家是一棵大树……”
几乎每天,在市医院上班的郭先生都会重复上述动作。他的二宝已经3岁了,半年前,郭先生开始给他用手机播放故事,小家伙听得津津有味。每天睡觉前,都会让爸爸给他放一段。
“我工作忙,也讲不好故事,这些听书软件帮了大忙。”郭先生说。通过听书软件,儿子已经听完了《黑猫警长》、《睡前故事》等十多个故事集,有时还能和小朋友们讲述自己听到的故事。
不仅郭先生的儿子喜欢,上小学五年级的女儿也通过听书软件,接触到不少故事、科普等方面的知识。为此郭先生给他们作出规定:姐姐放学后做完作业听,弟弟临睡前听。
以前没有听书软件时,郭先生就想方设法从网上下载了一些故事类的MP3文件,如《三毛流浪记》、《白雪公主》、《寓言故事》等放给女儿听,“这些讲述者普通话字正腔圆,讲起来绘声绘色。有时再配上一些音效,孩子确实很喜欢听。”
郭先生认为,很多家长工作忙碌,加上普通话不标准,给孩子读书,或者陪孩子读书存在困难。听书软件的出现,对家长是一个解放,不仅资源丰富、收听方便,而且有助于孩子学习普通话。
调查
3-7岁儿童是听书主力人群
颍州晚报记者采访发现,像郭先生一样,通过听书打发孩子闲暇时间的家长不在少数。
“女儿上了初中以后,学习很繁忙,还要参加补习班,回到家做完作业已经是八九点钟,根本没时间再看书。”市民杨女士说,她只好在手机上下载个听书软件,让孩子忙里偷闲听一会书。
颍州晚报记者了解到,受到家长欢迎的听书软件有喜马拉雅FM、荔枝FM、懒人听书等。这些软件有个特点是资源丰富,从幼儿到中学生都能找到合适的内容,包括故事、儿歌、英文、国学、科普等。
在颍州区王店镇上班的马女士说,上小学四年级的儿子对历史特别感兴趣,她就从听书软件上收集了《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成语故事》等放给儿子听,还鼓励他大声朗读,通过喜马拉雅FM电台进行直播。在她的鼓励下,儿子积累的历史知识特别丰富。
据“学习公社”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24%的家长在孩子0-3岁时开始听书,3-7岁儿童是听书主力人群。近6成孩子每次听书的时间在0-30分钟,3成左右的孩子听书时间在30-60分钟。
调查称,0-5岁阶段的孩子听音乐、儿歌、绘本故事比较多;进入小学阶段后,孩子更多地接触知识类内容。其中文学类的收听率最高,孩子对小说、故事最感兴趣。
老师
听书不能代替亲子阅读
“可以鼓励孩子适当听书。但必须明白,听书绝对取代不了纸质的阅读。”阜阳十一中语文老师、“愉快阅读”教学法倡导者邵倩认为,听书固然有一定优势,但也存在弊端。
邵倩说,把纸质书拿到手上,视觉上带来的感受和听觉上的感受是不一样的。读到和自己心灵契合的内容,可以反复读。而听书速度由别人掌控,朗读者的感受、情感,听书者不一定能体会。
“我曾经一直打算看《东周列国志》,因为工作忙没时间,就下载了电子书去听。但听一段时间后,我决定还是拿起书本看。”邵倩说,听书接受的只是故事的情节,而文字带来的愉悦感、文章的意境完全领略不到。看书的时候,对于文章的详略剪裁、人物的出场特点,都会有一个想象和思考空间,理解也会更深刻。
因此邵倩认为,听书作为一种补充可以,不能完全代替阅读。“尤其对孩子来说,有着丰富的想象力。阅读能够保持或者发展他们的想象力,拓展思维。而在听书时,孩子会跟着别人的朗读和节奏走,可能会影响甚至挤压他们的想象空间。”
邵倩建议,父母即使再忙,也要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和习惯,而不能敷衍了事,把孩子推给听书软件,“如果你有一个爱读书的孩子,你就要做一名爱读书的家长,最好陪着孩子一起读书。通过亲子阅读,把知识转化为营养,丰富孩子的内心”。